身著運動服,盤腿坐在客廳,旁邊時不時傳來孩子的呼喊與哭鬧,鏡頭對面的她是一位媽媽,一位自由車教練,同時也是一位現役中華隊自由車選手,她的名字是曾可妡。

車齡22年的她對騎車擁有滿腔的的熱愛與執著,在兩年前誕下兒子後不到四個月便馬上回歸選手的身份繼續訓練,只希望可以回到生產前的實力,好讓自己可以再多騎個幾年,而老公也不遺餘力的扛下照顧兒子的責任,全力支持可妡的決定。就這樣,全家跟著媽媽選手一起到全台各地訓練、比賽,騎車從一個人的事,變成一家子的事。

究竟自行車的魅力何在?讓她能夠義無反顧的持續前進?而成為媽媽選手後,又會有什麼樣的轉變?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可妡的自行車之路。

 

原來我是這麼喜歡騎車

最一開始接觸到自行車,是在國一運動會時,當時比的是田徑,卻莫名其妙被自行車校隊教練給相中,就此展開這段22年的旅程。

「當教練第一次帶我騎車時,我就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這項運動,原來我是這麼喜歡騎車!」可妡回想道。

但因為家人的反對,訓練在國二時就停止訓練了一陣子,媽媽甚至在聯絡簿上寫了四個大字「不准騎車!」給老師看。但家人的反對卻未澆熄可妡對騎車的熱情,反而點燃了一場革命之火,而最終她終於獲得勝利,就這樣一路從國中騎到現在。

 

給我一台車,我可以騎遍整個台灣!

 

對於可妡來說騎車與其他運動不同之處,也是其最大魅力,在於它可以同時結合運動與旅遊。

「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沒有辦法隨隨便便就去武嶺、太平山甚至沖繩等等這些熱門的旅遊景點,除了需要有假期外,交通跟住宿也是個問題。但對職業自行車手而言,會因為訓練與比賽的緣故,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走訪這些漂亮的地方,甚至變成家常便飯,我光去沖繩比賽就去了九次!在那邊騎車真的是很舒服!」可妡表示。

只要一台車,就可以走訪台灣的各個角落,嚐盡各路美食,踏遍各處美景,在速度與汗水中找尋心靈的自由。

 

自由車賽事 一 公路賽與場地賽

身為職業自行車手,騎車除了旅遊與運動外,參與自由車賽更是他們的工作之一。自由車賽可分為公路賽、場地賽以及越野賽,而可妡則專攻中長距離的公路賽與場地賽,也代表中華隊參與過多項國際自由車比賽。

 

*公路賽 v.s 場地賽介紹

公路賽為較為普遍,規模也最大,可依賽道長度分為單日賽與多日賽,其中世界知名的環法賽、環西班牙賽、環義大利賽,以及上個月剛結束的環台賽皆為公路賽事。選手們在賽中必須從一個城市騎到另一個城市,民眾參與度高,也有許多知名賽事會透過實況轉播來增加話題性與熱度。

而場地賽對一般民眾甚至自行車手則相對陌生。場地賽顧名思義是在一個固定場地內舉行,賽道通常為內傾的橢圓形,長度從130公尺到500公尺都有,而333公尺與250公尺則是較為常見的尺寸,但其張力與刺激程度也是不輸公路賽,也是奧運中非常具有可看性的項目之一。

「場地賽因為場地小,比賽張力大,危險度也更高,需要非常非常專注,不然不小心撞車是真的會飛出去的!像我去年在泰國比賽有出車禍就飛出去,撞擊的當下瞬間失去意識,等我醒來都已經被包紮好了!所以即便在訓練上公路賽與場地賽需要的能力是差不多的,但比場地賽之前還是要先去熟悉場地,練習專注度。」可妡心有餘悸的提到。

 

不管要等多久,我都不會放棄

談到受傷,每一位運動員的身上多少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傷痕,有人因受傷停下了腳步,有人則被迫放棄運動員的生涯,而這22年來在高強度訓練與比賽中渡過的可妡也不例外,她的身上早已有著數不盡的傷痕。

「第一次比較嚴重的傷是被診斷出有椎間盤突出,這是許多自行車手都會有的症狀,原本以為不能再騎車了,但後來決定先動手術再練習瑜伽調整姿勢,休息兩個多月後感覺狀況有好轉,又可以慢慢開始訓練了!」

「第二次是去年在泰國撞車後,眼睛受創出現疊影,即便一直針灸刺激狀況也不見好轉,那時想說如果狀況沒有好轉的話只能放棄選手身份回去當教練,結果比賽當天起床,疊影就突然莫名其妙消失了,神奇到老公還以為我在騙人,於是當天就去比賽了,還拿了不錯的成績呢!」可妡笑道。

個性樂觀爽朗的她,即便面對令人絕望的低谷也能以正向的心態默默等待、調整好狀態,直到自己能夠重回賽場上的那一刻。

「我這22年來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放棄自行車,如果還能騎,我真的很想看看我能夠騎到哪裡。」可妡平淡的補充,語氣卻充滿堅定。

 

中長距離補給策略

由於專項為中長距離的項目,賽前、賽中與賽後的的補給也是不可馬虎的,會以食物、果膠或是膠囊類為主。

「目前最喜歡的補給就是UP的咖啡因能量棒,其實一開始我非常抗拒能量棒這種產品,因為之前吃過的能量棒都很硬又很難吃,結果咖啡因能量棒一吃真的是驚為天人!我甚至馬上再吃了第二根!」

「再來就是FAST能量果膠,我個人會搭配電解力加進水壺中,如果距離100K以內會加2顆,超過120K會加4顆,UP果膠非常好溶解不會沈澱,味道酸酸甜甜的也很好喝!」可妡雀躍的分享。

 

咖啡因能量棒:點我了解

FAST能量果膠:點我了解

電解力:點我了解

 

 

解鎖新身份與新任務

在2020年五月誕下兒子後,這兩年多了一個新身份「媽媽選手」,原本已是體大的教練、中華隊的選手的可妡,現在又多出了一項艱難地任務:『育兒』,原本早已被訓練與教學填滿的作息又被壓縮的更緊湊。

「平常大多早上4-5點就要起床弄小孩,因為6點要開始打卡上班,接著中午回家準備一下後再去學校帶學生訓練到晚上6點,然後再弄小孩,最後晚上8-12點才是自己的訓練時間,我的每一天基本上就是在弄小孩跟騎車中度過的。」她笑道。

面對生了孩子後的轉變,可妡表示自從騎車的時間被壓縮,那短短幾小時的訓練時光反而變得彌足珍貴,每一步的踩踏都讓她很珍惜與滿足。但矛盾的是,當媽媽後雖然身在車上,心卻總是在兒子身上,在騎車時總是會不知不覺想到兒子,反而更難投入在比賽中。

 

直到輪到我為止

而成為媽媽選手的可妡,一復出即奪下亮眼的成績,隔年即在臺灣KOM自行車登山王挑戰中以4小時的時間差海放其他參賽女車手,奪下總排和台灣女子第1;2022年更是在日本、泰國等自由車賽拿下多項獎牌。而今年的她目標賽事則是放在今年6月的亞錦賽上,希望能在接力賽和公路賽的項目上取得好成績,前進亞運與奧運。

「我知道雖然好運不一定每次都會站我這裡,但我還是會繼續努力,直到輪到我為止!」

對於自行車的執著與熱愛,讓可妡即便成為媽媽,但仍願意負重前行,在家庭與訓練間找到平衡,努力讓心中的夢想繼續燃燒,而這樣的溫度也著實的感染了整個家庭,與身邊的每一個人。

 

 

文 / 李昀潔

圖 / 曾可妡

 

更多選手專訪:點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