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的28歲台中女將張筑涵,於2019年世錦賽中取得輕艇激流女子K1奧運參賽門票,也成為了台灣史上第一位進入奧運輕艇項目的代表選手。

 

 

原本是拔河隊的她,在國小六年級時意外接觸了輕艇這個項目後,升上國中才正式投入訓練,把目標從興趣轉向了比賽,而這一練就是十六年。成績傲人的她,在全國運動會拿過7金、4銀、2銅,到了國際賽場也表現得相當出色,曾在亞錦賽獲得3銀、1銅的好成績,更在2014年仁川亞運靜艇曲道標竿獲得銀牌以及2018年雅加達亞運取得銅牌。如今又再創高峰的她,成為了台灣第一位進入奧運輕艇項目的代表選手,將於2021年07月25日出戰東奧。

 

但這十六年來,筑涵的輕艇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在歷經一連串比賽失利後,筑涵對水流產生了恐懼,一路從高峰跌到谷底她,一度萌生了想放棄的念頭。不過為了達成已故恩師李榮溫遺願,筑涵立下進入奧運的承諾,開始努力克服恐懼,重拾訓練。在法籍教練的耐心指導下,她終於突破心魔,找回勇氣,恢復了以往的水準,也成功達成目標,搶下奧運資格。

 

 

在奧運之路上,辛苦的訓練是選手必經的過程,而運動補給也成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 動前補給

「通常每天早午兩餐的課表是常態,有時中午無法好好休息,就會在訓練前來根UP咖啡因能量棒,攝取一些咖啡因和碳水,以維持下午訓練的精神和體力。」

 

  • 運動中補給

「像輕艇這樣的戶外運動容易流失水分,而我本身又是很會流汗的體質,所以每趟滑完一定都會補充寶礦力或電解力膠囊,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

 

  • 運動後補給

「在非訓練期的時間,我也會做跑步、重量訓練、核心訓練等運動來維持體能,也會在運動後喝乳清蛋白減少肌肉的流失。」

 

 

 

談到輕艇運動在台灣為何如此冷門時,筑涵認為台灣根深蒂固的遠水觀念與環境教育不足是輕艇這類水上運動發展最大的阻礙,不然以台灣河流多、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其實相當適合發展輕艇運動。

 

也因為輕艇項目在台灣不盛行,在訓練上又更加困難。

 

「由於輕艇激流危險性較高,加上裝備所費不貲,練習場地都需要經過整理。但由於這項運動在台灣很冷門,練習河道的數量與專業度都跟國外差很多。此外,一旦遇到缺水水流不夠大,或是水庫放水破壞河道,都會對訓練造成影響,因此選手常常需要去國外場地訓練,一次出去就是一兩個月,花費的成本也比一般運動來的高。」

 

 

儘管台灣在各種面向都處於劣勢,但筑涵仍突破了這些限制,以同樣的姿態與各國好手並肩站在奧運賽場上。在訪談中她也特別感謝已故的奶奶、家人堅持讓她學會游泳,並支持她成為選手的夢想,讓她能繼續在賽場上發光發熱。

 

 

回顧這十六年,筑涵笑稱自己的人生像場未完結的連續劇。

 

「機會不會平白無故掉下來等你,因此要在遇見它的時候準備好能把握住他的能力。」

 

一路走來,歷經高峰與低谷,十幾年的歲月中滿是汗水的痕跡,但筑涵內心從沒後悔選擇這條路。如今這些努力終於獲得回報,讓她有機會在奧運賽場上向世界證明,台灣的輕艇也能與之匹敵。

 

 

 

2021東京奧運,讓我們一起為台灣之光輕艇女將張筑涵加油!

 

#奧運輕艇 #UP艇你 #UP為中華隊加油

 

  • 比賽紀錄

2008 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四面金牌

2009 年全運會輕艇競速及激流 各一面金牌

2010 年 廣州亞運輕艇激流標竿 第五名

2013 年 亞洲錦標賽輕艇激流標竿 銀牌

2013 年 亞洲錦標賽靜艇曲道標竿 銀牌

2014 年 仁川亞運靜艇曲道標竿 銀牌

2018 年 雅加達亞運輕艇女子K1 級曲道標竿 銅牌

2019 年 西班牙世界錦標賽輕艇激流標竿 第26名(取得2020奧運參賽資格)

 

  • 輕艇激流

輕艇激流是一項可看性非常高的奧運正式項目,項目中賽道長度約250公尺,將設置25道標竿,選手必須克服水流與地形,設法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正確的順序與方向通過架設於比賽場地的標竿,如有未正確通過標竿、碰觸到標竿、翻船等行為會遭罰點。

 

*K1指的是卡雅克式艇(Kayak)單人項目*

 

 

文/ Melody

圖/ 張筑涵 提供

 

 

咖啡因能量棒:點我了解

電解力:點我了解

乳清蛋白系列:點我了解

更多選手專訪:點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