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奔向世大運的路上

「不要受傷最重要,我想要拚拚看世大運的資格,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短短幾句話,說出了華凡心中的堅定與方向。語氣樂觀、單純,卻也流露出他一貫的行動力與專注當下的步調。

20253月,為了拿到2025德國世大運的門票,華凡參加了兩場海外賽事:日本新潟半程馬拉松,以及中國揚州鑒真半程馬拉松。
然而,在這之前,他才因為去年底台北馬拉松的撕裂傷休息了將近一個月,眼看新瀉馬日益逼近,加上白天還要上班,已經無法像學生時期一樣全心投入訓練,讓他難免感到緊張。「訓練的主軸還是放在不痛,最重要是不要再受傷!」他這麼說。

新瀉馬成了他的傷後回歸首戰,而他真正投注心力與期待的,是月底的揚州馬。

他總是笑著說:「會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這句話不是安慰,是他的行動哲學 ── 勇往直前、相信自己、想做就做。

簡單卻有力,就像他的跑姿,也如同他的人生節奏。

「把腳抬起來!」|台北馬 ── 我的第二場月月馬

這位來自花蓮玉里的長跑好手,大家對於他的印象應該就是2023年台北馬拉松吧!

跑出2小時2841秒,奪下國內男子第2名的黃華凡,也跑出當時的個人最佳成績。

他笑著說:「就是真的敢跑!」

從前一場全運會開始,他就啟動了「月月馬」計畫:每個月會安排一場比賽,讓身體維持在比賽節奏裡,透過實戰找到狀態與調整方式。「那段時間真的很認真,訓練節奏、恢復都安排得很好,也請了營養師做飲食控制與紀錄,連吃飯都要拿出磅秤!」他笑說。

而「月月馬」的初衷,並不只為了拚成績,最重要的還是不要受傷,同時,也希望透過比賽爭取出國機會,更渴望藉由雙腳走進不同賽場、看看國外的選手與世界,累積經驗、提升自己。這段時間,他也持續學著認識自己的身體,根據比賽或訓練狀況,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方法。

台北馬當天,他知道自己準備好了,甚至跑得比預期配速還要更快。

當天氣溫偏低、又有細雨,路面濕滑,對選手來說是一場體能與意志的雙重考驗。過程中,華凡緊跟領跑團,以略快於預設的配速持續向前推進,即使在最後階段雙腳發軟、快要失控,他仍硬是撐到終點。

他回憶起當時的情境:「40K 的時候腳已經快投降了,但我跟自己說把腳抬起來!」當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彷彿也看見了當下咬緊牙關、拼盡全力衝刺的他。

最終,華凡拿下國內第二、締造個人 PB
這份衝勁,成就了他的高峰時刻,也成為他堅持信念的最佳註解。

他,用行動締造了屬於自己的巔峰。

「我就是自己的教練」|一人分飾三角

去年6月從國立體大畢業後,華凡選擇加入 GARMIN 工作,正式踏入「選手x上班族x教練」三重身份。即便白天工作繁忙,下班後的疲憊從來不是他停止訓練的理由,他依然會準時執行自己為自己量身設計的訓練課表。

「我就是自己的教練。」

為了建立更紮實的訓練邏輯,他會主動查資料、看書,了解各種訓練內容與身體恢復方法,在工作的同時也持續累積實力。

他的日常相當規律,每一天都有明確的行程安排與穩定的節奏:

  • 6:00-6:30:起床

  • 8:00-17:00:上班

  • 18:00-20:00:自主訓練

  • 21:00-22:00:吃飯

  • 23:00:睡覺

每週他也會留一天作為休息日,好好恢復、與自己對話。有時去虎頭山走走、逛逛市場、散步、看看不同風景,不做訓練,但也不完全停下。

問他如何在工作與訓練之間取得平衡,他只輕鬆笑說:「其實不太需要特別適應,只要把行程安排好就行了!」這句話聽來簡單,卻展現了他極高的自律與適應力。

他總說,取得平衡是小事,「最重要的是不要受傷。」

你喜歡跑步,那就去做;保持好心情,比什麼都重要。正是這樣的從容與彈性,他才能自在穿梭於三重身份之間,依然保有熱情與節奏。

「恢復很重要」|華凡的私藏補給清單

談起補給與恢復,華凡有一套自己的補給流程與愛用品:

  • 訓練/比賽前:UP 綠茶咖啡因膠囊+牛磺酸
  • 訓練/比賽中:FAST果膠+電解力
  • 訓練/比賽後:RC 膠囊幫助加速恢復
     

除了營養補給,他也重視恢復的品質,每天的睡眠、伸展與按摩,都是例行的儀式。他認為,跑步本就是不斷將自己推向極限的運動,而恢復則是在崩潰前找到平衡、整合與心態的過程,這不只是訓練中的體悟,更是一種身體智慧,也展現他穩定、自律、積極正向的精神樣貌。

「我相信我自己!」|屬於華凡的信念

「你能力可以到哪裡,就會到哪裡。」這句話,是華凡內心最堅定的信念,也是他一貫的行動準則。

在工作與訓練的拉扯中,在每場比賽前的準備期,他總是用最簡單的心法應對:「不用急,做好該做的事,最後就會達到目標。」

這些話,從華凡口中說出來,有一種將複雜變簡單的魔力。他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不可能」,只有一句:「那就去做吧!」那種正向、積極與堅持,就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小馬達,不疾不徐,卻一直往前行。

「如果我不相信自己,那誰還會相信我呢?」他笑著說,但那眼神裡卻藏著最堅定的力量。

拼世大運資格的最後衝刺

從1月底的台北馬撕裂傷,到3月中日本新瀉、3月底中國揚州,他接連出征兩場海外賽事。在傷後訓練、恢復到心理調整,全力拚搏世大運資格。

最終,卻未能追上 1 小時 6 分 10 秒的標準。但如果我們回過頭來,一起看看華凡走過的這段歷程,會明白他真正積累的,是邁向夢想路上的力量。

3 月的日本新瀉馬拉松當天,氣溫低又下著雨,華凡帶著傷勢出戰,心態以嘗試為主,不求成績、只求安全完賽且不讓傷勢惡化。

對他來說,這場比賽更像是觀察自己身體狀態的測試,恢復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他將真正的備戰,放在了接下來的中國揚州半程馬拉松。

緊接著登場的中國揚州馬拉松,是他第一次在中國參賽,缺乏當地賽事經驗,加上起跑時被分在後段區域,花了將近一半的力氣穿越人群,導致體力提前耗盡。整場比賽相當費力,但儘管過程艱難、結果不如預期,華凡並未氣餒,反而將這些實戰經驗視為前進的燃料。

這兩場比賽的過程雖然辛苦,卻也讓他更清楚自己還需要補足什麼、該怎麼調整,進而釐清方向、明確目標,為後續的備戰奠定了基礎。

「我告訴自己沒關係,除了世大運,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走向更高的舞台」

對他來說,不受傷、持續累積經驗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他始終相信,只要保持正面心態、做好該做的事,就能一步步靠近夢想。

「成為國手,是他藏在心裡最深處的渴望。」他不急不躁,用堅定的步伐,一步步紮實前行。這段旅程中,沒有怨言、沒有抱怨,只有熱愛與專注。

2025 年,華凡將以半程馬拉松作為主要目標。參與多場具指標性的賽事,逐步為 10 月的全運會做準備,接著再銜接年底的台北馬。這段期間,他不急著轉戰全馬,而是在原本累積的五公里、十公里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半馬的速度與節奏,穩扎穩打,為未來的全馬做好準備。

對他而言,把短距離練得更穩更好,才能夠保留自己更多的底氣。這不只是訓練策略,更是他始終堅持的步調,也就是 不急、不怠,穩穩前行。

我,也想成為華凡

如果你正在追夢、努力訓練,或是在生活裡尋找平衡節奏,華凡的故事與或許能帶給你力量。他沒有複雜的叮嚀、囉唆的教誨,也沒有華麗的座右銘,他的建議簡單又務實:

「你喜歡就去做,想跑就跑,不用想太多。把時間安排好,其實上班跟訓練是可以共存的。」

在生活與夢想之間,他用雙腳跑出一條獨特的路。不設限、不焦慮、不停下腳步。因為,華凡「相信自己」。

 

/ C. Meow

/ 華凡 提供